第五章 公司治理 | 第一节 公司治理概述

第五章 公司治理#

重要程度:次重点章节平均分值:5~7分

考核题型:客观题和主观题均可考查

本章提示:本章理论性很强,但难度适中。重点内容为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机制,预计新增的内容(第四节)也将成为考查重点,需准确背记标题,并加以灵活运用

打好基础·

第一节 公司治理概述#

一、企业制度演进与现代公司发展#

(一)古典企业制度时期#

提示: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的相关内容。

(1)类型:

通常是以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为客户提供有偿服务的专业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设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

(2)责任承担:

① 一个或数个合伙人在执业活动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合伙企业债务的,应当承担无限责任或者无限连带责任,其他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为限承担责任。

② 合伙人在执业活动中非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合伙企业债务以及合伙企业的其他债务,由全体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3)优点:

① 吸引领域内专业人士的参与,提高企业的专业水平和行业竞争力。② 受到行业监管和职业资格的要求,客户对其专业性和信任度较高,有利于企业推广市场和维护客户关系。③ 合伙人的利润分配方式更为灵活,可以自行协商设定利润的分配方式。

(4)缺点:

① 合伙人的个人过错或过失需承担无限责任,这可能导致个别合伙人面临重大财务风险。② 合伙人更换或退出需要其他合伙人的共同同意,股权转让受到限制。③ 通常仅适用于特定行业,限制了合伙企业的业务拓展和多元化经营。

(二)现代企业制度时期——公司制#

(1)股东承担有限责任。
(2)股东财产所有权与企业控制权分离。
(3)规模增长和永续生命。

二、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一)第一个趋势:股权结构分散化#

1. 优点#

(1)明确、清晰的财产权利关系为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转奠定了牢固的制度基础;

(2)高度分散化的个人产权制度是资本市场得以维持和发展的润滑剂。

提示:当股票的买卖者数量越多,股票的交易就越活跃,股票的转让就越容易,规模发展就越快,公司通过资本市场投融资越便捷。

2. 缺点#

(1)股东们无法在集体行动上达成一致,提高了治理成本;(2)对公司经营者的监督弱化(特别是大量存在的小股东,他们缺乏监督的积极性,也不具备这种能力);(3)股东和公司其他利益相关者(如供应商)处于被机会主义行为损害、掠夺的风险之下。

(二)第二个趋势: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股东利益目标有可能与经营者的利益目标发生偏离,甚至冲突。

三、公司治理的概念#

(一)狭义概念#

(1)含义:通过一种制度安排(设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所构成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合理地配置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权力和责任关系。

(2)目标: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

{% p red, 打好基础 %}

(二)广义概念#

(1)含义: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2)目标: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与公正性(而非局限于权力制衡),从而最终维护各方面的利益。

四、公司治理相关理论#

(一)委托代理理论#

1. 主要观点#

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因为:

(1)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

(2)专业化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代理人,他们有精力、有能力代理行使好被委托的权利。

2. 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原因#

(1)从委托人(如股东)来看:① 股东缺乏有关知识和经验,或太繁忙没有时间和精力;② 对于众多中小股东来说,由股东监控带来的经营业绩改善是一种公共物品。(2)从代理人(如经理人)来看:① 代理人和股东的利益和目标不同;② 代理人谋求自身收益的最大化。

(二)资源依赖理论#

1. 主要观点#

(1)企业需要通过获取环境中的资源来维持生存;(2)帮助企业获得稀缺性资源的利益相关者能在企业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即资源的依赖状况决定企业内部的权力分配状况。

2. 理论意义—— 解释企业董事会的功能#

(1)董事会的规模和构成影响董事会为公司提供核心资源的能力。而董事会的规模是对外部环境条件的理性反应,随着环境的改变,董事会的构成也应随之改变。(2)董事会成员可以为公司带来资源,包括: ① 为企业带来忠告、建议形式的信息;② 为企业获得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通道; ③ 为企业带来获取资源的优先条件; ④ 提升企业的合法性。(3)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对董事的资源依赖也不同。小公司,衰退、破产期公司更依赖于董事会的资源提供功能。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从事管理活动。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相比较,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

(四)产权理论 新#

1. 主要观点#

明确的产权界定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

2. 产权的四个特征#

明确性(权利归属清晰)、专有性(所有者独享收益并承担损失)、可转让性(产权可通过市场交易转移)、可操作性(权利可通过法律或契约执行)。

3. 产权理论的应用#

(1)激励机制。明确产权可以为公司经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适当的激励,促使他们为公司的利益最大化而努力。(2)约束机制。明确产权有助于约束公司经理层的行为,防止其滥用职权,损害公司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3)决策效率。明确产权可以减少公司内部的冲突和不确定性,提高决策的效率和效果。(4)资源配置。通过产权的交易和重组,可以促进资源在公司内部和市场上的有效配置。(5)风险分配。明确产权有助于在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合理分配风险,提高公司对风险的管理能力。

(五)不完全契约理论 新#

1. 理论背景#

(1)不完全契约:由于有限理性、信息不完全以及交易事项的不确定性,当事人无法预见所有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因此无法在契约中对所有可能的状态和相应的权利义务作出明确规定。(2)关系专用性投资:企业为了一个特别的合作项目而投入的专用资产,这项资产只能为这一合作项目使用,当该合作项目终止时,此专用资产会失去价值。(3)敲竹杠风险:由于契约不完全,在双方各自的关系专用性投资完成后,出现缔约时未预见的事件时,需要签约双方重新谈判,这就有可能在事后谈判中出现参与一方侵占另一方关系专用性投资制造的准租金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造成专用性投资的激励不足,形成效率损失。

2. 核心观点(剩余控制权理论)#

不完全契约的世界里,在无法详细描述未来偶然状态的情况下,除了契约已规定的特定控制权外,剩余控制权的事前配置(通过财产的所有权实现配置)是必需的。

{% p red, 打好基础 %}

3. 不完全契约理论与公司治理的关系(治理问题的产生与解决)#

(1)如果出现代理问题(即企业成员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并且契约不完全(即交易成本过高使代理问题不可能通过完全契约解决),则会产生公司治理问题,因此公司治理结构至关重要。(2)公司治理结构体现了剩余控制权的配置,因为控制权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公司治理结构是控制权的实现形式。